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文地址: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作者:单之蔷

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撰文/单之蔷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达旺,商业繁华的军事重镇

洛扎雄曲、娘江曲和达旺曲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中段切穿了山体,让高差达4000米的高原面与山麓平原彼此相通,让西藏历史上深入这一区域管辖及传播藏文化成为可能。娘江曲与达旺曲的汇合勾画出了喜马拉雅山脉中高原伸向平原的楔形区域,达旺是重要的中心所在,这里有藏传佛教格鲁教派的著名寺院达旺寺,也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出生地;这里海拔较高,扼高原进入平原的咽喉,历来就是军事重镇;这里历史上一直在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下,直到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仍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在1962年那场中印战争中,我军迅速攻取达旺,从海拔高度和距离看,我军到达这里比印军要容易得多,但战争结束直到现在,达旺都在印度的实际控制下,并不断接纳来自印度内地的移民,一派繁华景象。不知道这里的繁华是否已经与我们越来越远。摄影/梦野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个错误认识:中国后撤的原因是后勤供给不如印度

    关于中国撤军的原因,中国专家学者有各种解释,但这些说法都说服不了我。比如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运输供给要比印度军队困难。看了《印度对华战争》,你就会明白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这方面,中国其实要比印度占据优势。看一下遥感地形图就明白了:就地形而言,中国在高原面上,地势平坦,居高临下。而印度在高原面下,物资要从海拔200米左右的山麓运送到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地区,要比中国艰难得多;就气候条件而言,中国除墨脱、察隅一带属于湿润多雨的地区外,其余地区气候干燥,基本上是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条件比闷热潮湿的印度要好得多。

    有意思的是,中国专家学者把我国最后撤退的原因解释为运输供给困难,难以防守,而印度最后总结失败的原因时,也归结为后勤保障交通运输的问题:军队的物资供给完全无法保证。中国占据了地形和交通运输物资供给方面的优势,而印度军队则由于地形崎岖,交通条件恶劣,陷入了缺衣少粮饥寒交迫的境地,最后失败。

    关于印军在后勤运输方面遭遇的困难,《印度对华战争》这本书中有很多记述:“在青藏高原上,调动部队和修筑道路相对容易,中国已经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修了一些东西向的公路,往南又修了一些支线,有几处通到距麦克马洪线只有几英里的地方……印度这一边的情况,则迥然不同了。布拉马普特拉河和麦克马洪线之间的地形是山峦起伏、崎岖难行、丛林密布的地带。当地降水量很大,雨季大雨倾盆,冬季积雪很厚。河谷大多是南北走向,因而给东西走向的运动造成极大的困难……”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这两张图为我军在克节朗战役中俘获印军及战争中印军艰难行进的情形。从地势地貌上分析:印度在南坡,山高坡陡,大兵团和机械化部队难以展开和运用;中国在北坡,平均海拔4000多米,易守难攻,对边界的支援和后勤保障比印度要容易得多。

 

    “在克节朗河附近,没有降落直升机的地方,唯一平坦和没有障碍的地区处于中国那一边……军长考尔将军走得很急,超过了他的体力所能支撑的程度,有一段路他让一个健壮的西藏脚夫背着他爬上山口……考尔在十月七日的电报中叙述了他所面临的困难。印度部队的供应情况濒于绝境,印军所有的弹药仍然只限于装在子弹带里的那些(五十发),从那天开始不得不扣紧口粮定量;冬衣也缺乏,三个营中有两个营还穿着夏天的军衣。每个人一条毯子,当晚要在一万五千英尺的高处露宿……”

    从上面引述中也可以看出,假如中国军队在打败印军后,驻守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山麓地带,的确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如果此时印军从山下的平原地带发动反攻的话,他们运输物资将变得轻而易举,而驻守山麓的中国军队就会面临过去印军曾经遭遇的艰难的交通运输问题,但方向相反:要从高原面顶上往下运送物资。所以说中国军队后退是应该的,但应是有限地撤退,譬如后退到半山地带。而且就算后退,也应该提出后撤的条件,把一些关键地区保留下来,如达旺地区等。最重要的是不允许印军返回过去占据的地带,并且保留再次打击的权利。

    还有的中国学者把我军后退的原因,解释为如果不后退的话,美国就要干预了。且不说当时美国与苏联两国正陷入剑拔弩张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否会出兵干预本身就是疑问,而且印巴之间的纷争,也不允许美国一味地援助印度。再说印度的尼赫鲁总理一向标榜是世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而且他在议会上一再表示,不会寻求外援。就算是美国真的干预了,也会有一个时间过程,用不着那么快就宣布撤兵。再说如果美国干预的话,我们退回战争前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后退20公里。

    因此,上述对中国撤兵的解释都不能回答人们心中的疑问。

    看了《印度对华战争》之后,谜底终于揭开了。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中国的陆上邻国已经由15个减少为14个

锡金在我国出版的地图上经历了从国到邦的变化,星球地图出版社2004 年出版的世界分国地图集上,锡金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颜色区别于其周边国家,首都甘托克。2006 年,同一出版社同样的世界分国地图集上,锡金与印度之间已不见了国界线,颜色也与印度相同,成为了印度的一个邦。2005年4 月18 日,根据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通知精神,国家测绘局行业管理司正式下发《关于地图上锡金表示方法变更的通知》,从此中国出版的地图上不再把锡金标示为主权国家。摄影/宋文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锡金人多数信奉藏传佛教,其寺院的建筑形式和穿红色袈裟的喇嘛,都会让到过西藏的人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摄影/ Jane Sweeney。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图为亚东县乃堆拉山口与我国仅一“墙”之隔的印军哨所。摄影/王宁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在中国,与锡金接壤的是日喀则市的岗巴县、亚东县和定结县,图为岗巴县境内,雪山的另一侧,就是已属印度的锡金邦。摄影/王宁

 

 

中国撤军真相:为了尊严和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和维护

    普通公众对边界的关注,大都只是集中在它对于领土的划定和圈围起来的领土面积大小上。一提到边界划分,马上想到的是国土面积的增加或减少。此外,人们对边界的战略和军事功能也能给予必要的关注,比如中印边界西端阿克赛钦地区边界的划分,是以喀喇昆仑山为界,还是以昆仑山为界,这对中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对印度却没有类似的意义;人们也能注意到,边界对民族情感和历史文化的凝聚作用。

    但是,边界对国家身份的建构与维护,对新生政权合法性的认同与支持这些功能,往往容易被边界的其他功能掩盖,或者公众意识不到,但是边界的这种功能却受到国家政权机构和领袖人物的高度关注。签订边界条约,不仅仅是领土范围的确定,更重要的是对签约国主权和国家身份的建构和维护。与外国签订条约,是对一个国家主权的尊重和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与周边国家重新签订边界条约,对中国政府构建国家身份极为重要。重新签订条约,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在国际社会表达意志的体现。因为旧的边界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于旧中国的,新中国不会承认,应当重来,即使是尊重现状、内容一样,但是形式上也要重新谈判,重新签订。

    本来中印之间的边界现状,还不属于上面所说的重新签订边界条约的范围,因为印度政府提供的中印之间的一些所谓条约,都不是旧中国中央政府所签订,也是国际所不认可的单方面条约。但是即使这样,中国政府也愿意与印度重新签订边界条约。遗憾的是,印度始终不明白这一点(或者是装糊涂),就是不愿意坐下来谈判,重新签订条约。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当时中印双方在战争之前的提议和主张。可以说,当时中国政府提出的方案已经是仁至义尽,让步让到“山穷水尽”了。周恩来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重申“同中国历届政府一样,绝对不能承认麦克马洪线,因为它是英帝国主义在它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的秘密换文中非法画出来的”。但是他接着说,虽然如此,中国把那条线当作边界线,在谈判时没有提出领土要求作为先决条件。这话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麦克马洪线划去的领土我们可以接受,也就是可以把这条线当作双方的边界线,但是应该走个形式重新签订一个边界条约,给这条线改个名称。我们要的就是一个名。因为这个名的改换,不仅关系到中国政府的尊严(新中国怎么能够接受一个帝国主义强加给旧中国政府的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呢),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不能承认西藏这样一个地方政府具有与外国政府签订边界条约的权力,这种权力国际上公认只有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才能具备。这既关系到尊严,又关系到主权的完整。然而对这样一个印度并没有实质损失、但对中国至关重要的要求,印度竟然顽固不化地拒绝了。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阿克赛钦地区,交通地位和战略地位兼备
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半封闭的山间盆地,海拔较高,气候高寒,甚至人类在此生存都受到挑战,但这一区域的交通地位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新疆和西藏之间通行的必经之地(1957年修通了从新疆叶城到西藏噶尔的公路),并可经喀喇昆仑山口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到达拉达克首府列城。战略地位上,阿克赛钦地区有着我国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区位条件,其西北可通中亚,西南紧邻南亚,从这里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直线距离为800 多公里,到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直线距离仅500 多公里。如果失去阿克赛钦,新藏公路会被卡断,青藏高原腹地也将敞开。

 

 

    至于中国要求的保持中印西段边界的现状,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最底线要求。因为阿克赛钦对于印度与中国的价值,两者有天壤之别:对印度可有可无,对中国却是咽喉要道。这个地方是世界寒旱中心,又冷又旱,大地赤裸,一片荒漠,印度没有此地,对其并无损害;但是对于中国就不同了,这是中国新疆与西藏之间唯一能通车的通道,是中国的命脉。印度坚持要争夺阿克赛钦,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中国愿意拿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富饶湿润的藏南地区,换取阿克赛钦3万多平方公里世界寒旱中心的不毛之地,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印度却断然拒绝了。

    1962年中印战争的37年后,马克斯韦尔不无遗憾地说了下面的话:“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的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憎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北京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也许会提早好多年。印度可能不会走向与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

    现在看得很清楚了,中国政府为什么大获全胜后要撤兵,而且是沿着过去的实际控制线再后退20公里。其实中国政府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印度:我们争的是国家的尊严,是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认同和维护。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乃堆拉山口,印度的国旗在高处

山脊线上的哨所建筑和印度国旗营造出了边境地区的严肃氛围,在边境,山口与哨所有着某种共生关系,这里是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与印度锡金邦交界处的乃堆拉山口,海拔超过4500米,但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却算得上一个天然的谷地,所以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分支,亚东也一度成为这条商道上的最大商埠。现在,我国仍然十分重视乃堆拉山口作为边境贸易口岸的地位,尽管远远望去,印度的国旗在山脊线的更高处。摄影/王宁
[转载]揭秘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撤军真相
印度河,从青藏高原蜿蜒而来

青藏高原在亚洲大陆上拔地而起,高原上雪峰林立,孕育了上万条冰川,冰川通常成为大江大河的源头,所以有人形象地称青藏高原为“亚洲水塔”。的确如此,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世界大河的源头都集中于此。照片中的河流便是大河印度河的源头,此处宽缓的谷地给予它足够的空间曲折前行。在我国,它的名字是森格藏布(狮泉河),发源于冈底斯山脉海拔6638 米的冈仁波齐峰东北麓,行进430 公里后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名字改称印度河,它是从青藏高原流出的重要的国际性河流。摄影/向文军


 

0

话题:



0

推荐

卢海元

卢海元

189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卢海元 男 湖北黄冈人 1965年4月出生 中共党员。 1986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学位。 新农保制度的设计者,宅基地换保障的倡导者,光电三峡的打造者,中国能源独立的推动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