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8年2月27日,甘肃省首家以土地流转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宁县焦村乡任村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的组织带领下应运而生,任村群众迈出了土地流转,增收致富的大步……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任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多年来群众一直过着“种田为吃饭,打工为挣钱”的日子。“村上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家里都剩下老汉老婆、妇女和娃娃,都不愿种地了。有的还连家抬,地都荒了。”种着5亩地,家里缺少劳力的74岁老党员杨含杰满脸无奈地说,“荒着实在可惜,种又没力伏,真不知道该咋办。”
  在任村,像杨含杰这样家中无劳力,土地经营效益差的农户达到73户,占总农户的23.3%。种地不划算,不种没事干,成为任村313户群众最大的困惑。出路到底在那里?怎样才能使日子过得更好,支部一班人和村民都在积极地探索……
  “为什么不能用土地入股,成立一个组织,大伙一起实行规模化经营,让土地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呢?”这个念头乡村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在杨军的脑海里曾经萦绕过无数次了。早在2003年的时候,杨军就承包本村公用地80多亩,连片种植绿化苗木,收入达60多万元。集中规模经营土地,让他尝到了甜头,也让许多群众看到了好处。
  2005年春节后,时任村委会主任的杨军与该村科技特派员李续伦等4人商量了整整三天,形成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早构想。2007年11月一天,4组36名党员群众代表开会,杨军把关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想法和思路全盘托出,让大家讨论,6名党员积极响应,但是参会的其他群众众说不一,争论激烈。
  有人说:“现在靠单打独斗种粮确实不行,杨主任这个想法很好,解决了无劳力家庭的困难,不种地还可以领到租金,经营好了还有分红,好着哩!”也有人当场质问:“国家把地分给我们,你把地收回去又咋弄哩,弄塌活了让我们喝西北风呀?”
  杨军耐心细致的解释:“搞这个合作社,保持土地的权属不变,地还是各家的,只是集中起来经营,增加效益,帮助大家致富。如果搞砸了,咱4组340亩地,承包三年损失的十多万元,我给大家赔!”接着,杨军及6名党员先后在四组三次召开会议动员群众入社,最终51户农户中有39户村民愿意参加合作社。
  去年年初村级党组织换届时,杨军这个公认的“能干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合作社成立及创办过程中,村党支部召开支部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村民小组会、村民大会等各类会议67次,宣传创办合作社的目的意义,讨论拟订合作社《章程》、酝酿组织机构及人选,广泛征求吸纳群众的各类意见建议,支部一班人常常是白天宣传发动群众,晚上开会讨论,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党支部一班人忘我的工作精神,感染和激发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热情和信心。省市县党政领导对任村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大胆实践给予充分肯定、热情支持。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侯长安调研指导任村党建工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侯长安在任村调研时指出:“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探索党建与富民相融并进的一条好路子,值得大胆尝试,但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听了侯部长的话,任村的干部群众信心更加坚定。
  2008年2月27日,宁县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杨军向入社群众郑重承诺:“我们的目的,让农民共同致富;我们的目标,让任村和谐发展。”4名村支部班子成员兼任合作社常务理事,挑起了大梁。48名党员、113户673名群众加入了合作社,党员带动户占入社农户的29.8%。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合作社以“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为宗旨,按照“责权平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负盈亏、盈余返还、自我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

“五种流转模式”群众打心眼里乐意

  任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尊重群众意愿,在农民土地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鼓励村民以土地和现金两种方式入股,土地每亩为1个股,参与农业分红;现金股用于建办企业,每股为500元,以100个股封顶,参与企业分红。村主任、合作社常县委书记赵昌军,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保民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务理事郑炳杰说:“我们将入社现金股上限定为100股,每个股500元,目的就是为了照顾广大贫困群众都能入股,都能分到红利。”
  合作社根据村情,初步拟定了A、B、C三种合同模式,提交支部会、党员会、理事会、群众代表会、群众大会讨论,广泛征求意见。那段日子,村部里常常是灯火通明,讨论会经常开到深更半夜。经过一个多月上上下下的反复征求意见,大小20多次会议的讨论,最终确定了A、B、C、D、E五种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合同。
  A类合同,适用于劳力不足、无力经营、外出务工、无人种地的农户,将承包地入股,交给合作社生产经营,合作社每年给农户每亩地付承包费150元,年终参与盈利分红。
  B类合同,适用于有能力经营的农户,将承包地入股,经营合作社确定的产业,合作社向农户支付代管费,1—2年每亩付代管费100元,3—4年付120元,4—6年付140元,6年后农户和合作社按照产业收入8:2分成。
  C类合同,适用于不入股的农户,合作社指导农户按种植规划经营。合作社每年向农户支付代管费30-50元,6年以后按产业收入比例分成,其中农户占95%,合作社占5%。
  D类合同,适用于种植大户,种植大户申请返租合作社入股土地,除落实好合作社确定的产业以外,每亩地每年交租金50元,6年后种植大户和合作社按照产业收入8:2分成。
  E类合同,适用于将零散的公用地、复垦地由村委会统一集中进行入股,村委会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合作社统一经营确定产业。6年后合作社与村委会按产业收入6:4分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五种土地流转模式,我们打心眼里乐意。”目前,入社农户已达203户、876人,土地2261亩,分别占全村农户的65%、人口的67%,耕地的73%。

调整产业结构闯出新路

  土地集中起来了,可到底怎么发展?发展什么?却成了一道难题。如何让入社农民从土地上得到实惠、成为村党支部、合作社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种粮能否成为合作社的农业主导产业?谈起这个话题,任村六组农民李德和直摇头。他家有6亩地,以前全部种小麦和玉米,年年精耕细作,每年的产出还算不错,但耕种的成本却年年在涨,家用往往是捉襟见肘。李德和感慨地说:“指望靠三五亩地种粮赚钱,确实很难!”
  李德和的一番话,引起了党员群众的一番深思。党员姚书明说:“养猪投入大、风险大,规模上不去也赚不了多少村党支部研究确定合作社主导产业钱”。果树经营大户张荣发近年来靠务作8亩果园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去年光荣的入了党。说起务果经,他掩饰不住自信和喜悦:“栽5亩果园进入盛果期,每亩产5000斤果子,按市场价1.67元计算,毛收入8350元,除去人工、套袋、化肥等费用,可净落6000多元,一年最不行收入3万多元。”
  合作社土地种什么,群众说了算。如何使集中起来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党员群众从对比中找出路,从分析中找项目,合作社最终确定把苹果产业作为首选产业。去年秋季,支部牵头,党员带头,村两委班子一班人划片包干、责任到人,从挖窝、浇水、蘸根、覆膜、定杆一包到底,入社群众积极投劳,不出几天,在入股的2000多亩地里全部栽上了苹果树。老党员李振儒高兴地说:“加入合作社,栽下致富果,致富有盼头,小康不用愁……”
  树苗从栽下到挂果6年期间的管护费从哪里来?每亩150元钱的流转费从哪里来?党员群众又经过一番分析、研究,最终决定在果树挂果前,行间套种药材、香紫、瓜菜等经济作物,“以地养地”、“以地养树”。

党员干部“以社为家”带好头

  为了将合作社办好,许多党员舍小利顾大局,发挥示范引导、模范带头作用,留下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村道拓宽整修期间,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杨军在支部会上当场表态:“路是我们人老几辈人要走的,为了把路拓宽修直,个别拆迁户的赔偿问题,由我个人承担!”
  村党支部副书记、合作社常务理事赵锋,在今年扩建村部及合作社建办中,没日没夜地工作,整整两个月吃住在村部。86岁的父亲骨折无人照顾,只好送到姐姐家里疗养;家里打碾的6000斤小麦和油菜籽没时间晾晒发了霉,只得忍痛贱价卖掉。当别人问他这样做图什么时,他说:“我的这点损失,和杨支书相比,和其他党员相比,算不了什么。”
  30多岁的党员张继辉,在原村部门口有两间商店,经营日杂用品,每年收入1万多元。为了改扩建村部及合作社办公场所,他毅然带头将商店拆除,没要村上一分钱的补助。
  党员张荣瑞带头砍伐了自家100多棵树,填掉了旧庄基,为道路拓宽,旧庄基复垦开了好头。
  “把合作社搞好,使全村人增加收入,才对得起任村的父老乡亲,才对得起党员的称号”,道出了48名党员的共同2008年12月19日,市委书记张智全在任村调研指导党建及合作社工作心声。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党员一心为民,改变面貌;合作社积极探索,帮民致富的实际行动,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广大村民,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去年,有30多名群众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有19人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确定为培养对象。“七•一”那天,村支部举办了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新党员宣誓活动,新发展党员8名。
  民生专业合作社成立8个月之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的精神,为任村广大党员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为民生专业合作社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目前,任村党支部计划利用5年时间建成“四大区块”,即:种植区、养殖区、工业区、公益服务区。今年年底,合作社香紫、药材、西瓜、苗木4个产业及企业盈利可达到92.6万元,社员人均增收446元,到2017年,民生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可达到7180元。焦村乡党委书记王成科说:“有了长远规划和长效发展的机制,不管以后谁任职,任村都会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实干兴村争当科学发展“先锋”

  民生专业合作社诞生后,任村发生了可喜变化:在村党支部领导下,通过积极争取扶持,投资30多万元新建高标准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投资24万元改建村小学;拓宽整修、铺砂上石9公里村庄道路;复垦废旧庄基800多亩等10件实事,使任村步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今年,任村党支部被庆阳市确定为市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后,全村党员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信心更足了,眼光更远了,步子更大了,干劲更足了。村党支部认真总结去年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经验,立足村情和党员队伍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党性、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定了“创新实践,跨越发展,强基固本,实干兴村”的工作思路,围绕“两提两增”(提高土地流转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带富能力)主题,开展“双带”(支部带路,党员带头)、“三包”(党员包产业,包项目,包贫困户)、“四促”(促创新,促落实,促发展,促和谐)活动,着力培育“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勇于实践,勤奋敬业”的任村精神,谋划了实施村庄道路柏油硬化9.6公里、新建30户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文化广场、建办千头养猪场、养羊场香紫加工厂等十项惠民工程。目前,总投资32万元的公墓续建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党员群众迈开了更加坚实的步伐程已完工,投资2万多元,搬迁坟墓22座,平整土地100多亩;果树顶凌覆膜2200亩;举办果树培训班7期,培训群众321人(次);投资500万元的文体广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住宅建设已开工建设,新建苗木基地300多亩,种植药材200多亩。
  任村,在陇原大地树起了一面旗帜,先后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10多次被树为“科技示范村”和“小康示范村”;2001年,村党支部被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十多年被市县评为“先进党支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嬗变,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活力,就来自于村党支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艰辛探索和实践;来自于党员队伍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的不懈努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任村党员群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满怀着建设和谐富裕新任村的美好希望憧憬,携手奋进,奋力赶超,大步走向“科学发展的春天”、光辉灿烂的明天!
  编后语:党支部是合作社的坚强领导核心,合作社是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有效载体,党员群众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生力军。任村的实践证明,通过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丰富了农村党建工作内容,而且探索出了一条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任村党支部先人一步解放思想,快人一拍科学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探索出的五种土地流转模式及倡导培育的五种精神,值得全县各级党组织推广借鉴!
话题:



0

推荐

卢海元

卢海元

189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卢海元 男 湖北黄冈人 1965年4月出生 中共党员。 1986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学位。 新农保制度的设计者,宅基地换保障的倡导者,光电三峡的打造者,中国能源独立的推动者。

文章